速通材料力学

基本概念和术语

  • 构件/零件:组成机械与结构的各组成部分

  • 保证构件正常或安全工作的条件:

    • 强度(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),对应应力,单位Pa
      对应的实验测试方法
      • 拉伸实验——拉伸强度、屈服强度、抗拉强度(tensile strength)
      • 三点弯曲实验——抗弯强度(Shear strength)
      • 压缩实验——抗压强度(compression strength)
    • 刚度(Stiffness)(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),对应应变
    • 硬度(金属材料抵抗更硬的物体压入其内的能力),属于表面特征。硬度定义方式包括:
      • 刻划硬度(Scratch hardness)
      • 压入硬度(Indentation hardness)
      • 回弹硬度(Rebound hardness,动态硬度dynamic hardness,或绝对硬度)
  • 连续性假设:材料无空隙地充满整个构件

  • 均匀性假设:构件内每一处的力学性能都相同

  • 各向同性假设: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。

  • 各向异性假设: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不同。

  • 内力:构件内部各部分之间因受力后变形而引起的相互作用力

    • 应力的积分,可以算内力
    • 内力的分类:轴力,剪力,扭矩,弯矩
    • 单位:N
  • 应力:单个点的力特征,单位是Pa

  • 变形:构件尺寸与形状的变化称为变形。

    • 弹性变形:外力解除后能消失的变形
    • 塑性变形/残余变形: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

      在材料力学里,所有材料都会变形

  • 应变:变形的程度,无量纲

    • 线应变
      $$
      \epsilon = \Delta L / L
      $$
    • 切应变
  • 材料的应力-应变曲线
    低碳钢应变应力

    如上图是低碳钢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

    • 弹性阶段。这里当应力小于比例极限 $\sigma _p$ 时,应力应变服从胡可定律:$\sigma = E \epsilon$,常系数$E$为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。
    • 屈服阶段
    • 强化阶段
    • 局部变形阶段
  • 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

    • 评价指标:断后生长率$\delta=\Delta l / l_0 \times 100%$
    • 脆性材料:$\delta < 5%$
    • 塑性材料:$\delta > 5%$
    • 判断材料失效的方法:塑性材料发生塑性变形,脆性材料断了
  • 卸载定律:如果拉伸达到强化阶段,样品开始卸载,那么弹性部分将服从胡可定律恢复,而塑性变形的应变将保留。

  • 冷作硬化:冷作的意思就是金属材料在结晶温度以下的低温环境,受加工产生大量塑性变形,使表层的晶粒拉长、晶格畸变,实现材料表面的硬度增加。

  • 名义屈服极限$\sigma_{0.2}$:对于没明显屈服阶段的材料,工程上常以卸载后残余应变为0.2%的应力作为屈服强度

  • 压缩与拉伸的关系:

    • 塑性材料的拉伸和压缩性能相同;
    • 脆性材料压缩时的强度极限远高于拉伸的强度极限,抗压性远远抗拉性
  • 许用应力:构件工作时允许的最大应力值$[\sigma] = \sigma_u/n$

    • n是安全因数
    • $\sigma_u$是极限应力:塑性材料取屈服极限$\sigma_s$或$\sigma_{0.2}$,脆性材料取强度极限$\sigma_b$或$\sigma_{bc}$
  • 泊松比$\mu=-\epsilon’/\epsilon$,表示材料横向的应变$\epsilon’$与轴向受拉压产生应变的比。这是材料的常数,对于各向同性材料,$0<\mu<0.5$

  • 变形满足(线性时不变)叠加原理:几组载荷同时作用的总效果,等于各组载荷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的和。

    条件:材料是线弹性的,或者小变形

  • 应力集中:因杆件外形突然变化而引起的局部应力急剧增大的现象

    • 理论应力集中因数:$K= \frac {理论应力集中因数\sigma_{max}}{ 截面平均应力\sigma }$
  •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,用扭矩$T$表示(方向以右手螺旋法则,沿截面外法线方向为正)

  • 切应力互等定理:在两个相互垂直的面上,切应力必然成对出现,且数值相等,两者都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,其方向为共同指向或共同背离该交线。
    切应力互等定理

  • 剪切胡克定律:$\tau = G\cdot y$

    • G为剪切弹性模量,且和其他常数有:$G=\frac E {2(1+\mu)}$
  •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:$\tau_\rho = \frac {T\rho}{I_p}$

    • $\rho$是距轴线的径向距离
    • $I_p=\int_A\rho^2dA$
    • 横截面上任一点切应力大小与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
    • 且最大应力点在圆截面边缘上:$\tau_{max}=T/W_t$,其中$W_t=I_p/R$为抗扭截面系数
  • 圆轴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

    • 扭转角$\phi = \frac {Tl}{抗扭刚度GI_p}$
    • 单位长度扭转角$\phi’=\phi/l=T/{GI_p}$
    • 许用单位长度扭转角$[\phi’]> \phi’$
  • 弯曲内力:杆件弯曲时有两个内力,剪力FS,弯矩M

    • 在集中力作用的地方,剪力图有突变,外力F向下,剪力图向下变,变化值=F值;弯矩图有折角
    • 在集中力偶作用的地方,剪力图无突变;弯矩图有突变,Me顺时针转,弯矩图向上变(朝增加方向),变化值=Me值
    • 在均布力作用的梁段上,剪力图为斜直线;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,均布力向下作用,抛物线开口向下。抛物线的极值在剪力为零的截面上
  • 弯曲应力

    • 中性层和中性轴的概念:梁内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一层纤维,此层纤维称中性层。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。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
      中性层和中性轴
    • 横截面上弯曲正应力:横截面上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直线变化,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,中性轴上为零
      • 正应力公式:$\sigma=My/I_z$
      • 最大正应力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边缘
    • 矩形截面梁弯曲切应力$\tau=\frac{F_sS_z}{I_zb}$。强度沿截面高度按抛物线分布,最大切应力在中性轴上
  • 弯曲变形

    • 梁的横截面形心沿竖直方向的位移w称为挠度
    • 变形后的轴线称为挠曲线。梁横截面对其原来位置转过的角度θ称为转角。在工程问题中,梁的转角一般很小,挠曲线是一条非常平坦的曲线,所以$\theta\approx dw/dx$

      对弯曲变形的计算略,毕竟笔者不专业搞材料,只是用来计算机仿真

  • 强度理论:关于“构件发生强度失效起因”的假说,利用简单应力状态实验结果,建立复杂应力状态强度条件

    • 两类破坏形式:脆性断裂和塑性屈服,因此有两类强度理论,断裂强度理论和屈服强度理论
    •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:
      • 最大拉应力理论(第一强度理论)
      • 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(第二强度理论)
      • 最大切应力理论(第三强度理论)
      • 畸变能密度理论(第四强度理论)
  • Copyright: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. For 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. For non-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.
  • Copyrights © 2022-2023 RY.J
  • Visitors: | Views: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